近日,一条中陕核集团二一四大队有限公司项目人员赴康西瓦烈士陵园祭拜的短视频在抖音平台意外走红。视频中,几位项目成员冒着凛冽寒风,在海拔4000多米的烈士陵园里满怀敬畏前行。他们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墓碑上的尘埃,让烈士英名在风雪中愈发清晰;将一束束饱含敬意的鲜花轻置于碑前,花瓣上的凝露映着雪山晨光;他们向长眠于此的英雄肃穆鞠躬,背景是连绵的雪山与苍茫的戈壁,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寄托哀思。网友们纷纷留言:“几个同志结伴祭拜英雄,这单位有正气!”“我看到了传承,这是让我们这个民族屹立不倒的基础”。这些祭拜者正是中陕核二一四队新疆大红柳滩航空物探勘查项目的工作人员。

极端环境下的勘查使命:核工业人挺进“生命禁区”
大红柳滩位于新疆西南部,地处昆仑山北麓,平均海拔超4500米,这里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60%,冬季最低气温可达-30℃,狂风、暴雪、沙尘天气频繁,紫外线强度远超平原地区,被称为“生命禁区”。作为中陕核集团兼具专业实力与使命担当的骨干队伍,二一四队主动承接了这片区域的航空物探勘查任务,用核工业人的专业与坚守,在“生命禁区”寻找地下矿产宝藏。
航空物探勘查是通过航空飞行器搭载专业物探仪器,对地下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分布进行高精度探测的技术手段,也是二一四队的核心业务优势之一。为获取精准数据,团队需操控无人机在指定区域开展低空飞行探测,飞行过程中既要应对强气流、低能见度等复杂气象条件,还要提防地面凸起的山体、高压线路等潜在危险。
队员们驻地生活条件十分简陋,同时需在缺氧、严寒环境中搭建临时基站、调试仪器设备、整理分析数据。由于区域偏远,补给物资需长途运输,淡水、新鲜蔬菜常常供应不足;项目组成员长期在无电力供应、通讯信号微弱的艰苦环境下坚守岗位,与家人联系困难,长时间处于“与世隔绝”的工作状态。但作为核工业队伍,他们早已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刻入骨髓,在极端环境中始终坚守岗位。
以信仰为灯:传承核工业精神的团队力量
“每次路过康西瓦烈士陵园,我们都会停下脚步祭拜。”项目负责人介绍,陵园里安葬着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牺牲的烈士,他们的奉献精神与中陕核集团传承的“核工业精神”高度契合,成为团队前行的精神坐标。在极端环境下,正是这份对使命的坚守和对信仰的执着,支撑着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为赶工期,队员们常常天不亮就出发,直到深夜才返回驻地。有人出现高原反应,吸氧缓解后立刻投入工作;有人手脚被冻伤,简单处理后仍坚守岗位。作为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核工业队伍,二一四队的老队员主动分享高原作业经验和专业技术,新队员快速适应环境、钻研业务,形成了“分工明确、互相补位、迎难而上”的浓厚氛围,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团队合力对抗恶劣环境。
在一次飞行探测中,突遇强沙尘天气,飞行器颠簸剧烈,仪器数据传输出现异常。机长凭借丰富经验平稳操控无人机,地面技术团队紧急排查故障,最终在恶劣天气来临前完成了关键区域的探测任务。“作为中陕核二一四队的一员,越是艰险越向前是我们的底色。”一位老队员感慨道,每一次顺利完成勘查任务,都是整个团队并肩作战的成果,更是对核工业精神的生动践行。

勘查成果初显:核工业力量赋能边疆发展
截至目前,二一四队新疆大红柳滩航空物探勘查项目已完成所有区域的低空探测,累计飞行时长超400小时,获取了海量高精度磁法、电法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综合分析,团队初步圈定了多处具有重大找矿潜力的靶区,为后续地质勘探、矿产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队员们用青春和汗水换来的。他们在“生命禁区”里战风沙、抗严寒、斗缺氧,以专业的技术、顽强的意志,书写着核工业人的责任与担当。抖音视频的爆火,让更多人看到了边疆建设者的坚守,也让核工业物探勘查这一“冷门行业”走进大众视野。
“我们只是中陕核集团千千万万坚守者中的一员。”项目负责人表示,团队将继续以烈士精神为指引,传承和发扬“三光荣 ””四特别”精神,克服恶劣环境带来的种种困难,高质量完成后续勘查工作,为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中陕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