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企业文化 > 企业风采 > 正文
铀矿地质科技创新指导意见
信息来源:       发表时间:2013-11-22 09:52:31
  

    按语:“十五“以来,核地质系统落实了数个大型—特大型铀矿基地,开辟了一批富有远景潜力的找矿新区,2005—2007年连续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铀矿地质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找矿实践证明了我国蕴藏有十分丰富的铀矿资源。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在深入贯彻《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进程中,继续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最近又发布了《铀矿地质科技创新指导意见》,并正组织方方面面的力量将我国铀矿勘查和重点理论及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不断引向深入。为此,现全文登载《铀矿地质科技创新指导意见》,供广大读者研阅和学习,并期盼通过广大铀矿地质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尽快将我国铀矿找矿和理论方法技术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十五”期间,全局实施了生产中科研、国防预研、核能开发、国防基础研究、国防技术基础研究、国防用专项、核设施退役与放射性废物治理专项、国家305与973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领域的一大批重大科研项目。按照局制定的《铀矿地质科研“十五”计划实施意见》,围绕“主攻北方地浸砂岩型铀矿,兼顾南方硬岩型铀矿”的铀资源勘查战略,坚持“集成科技资源,整合科研项目,整装科技成果”的基本思路,强化“产、学、研”相结合,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创新性地开展了铀矿地质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大批新的科技成果,新疆、内蒙等地区铀矿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伊犁盆地、吐哈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的铀矿勘查和研究成果均获得了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为铀矿地质勘查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
    进入“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核电建设的迅速加快,对天然铀的需求渐趋紧迫,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铀矿地质勘查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并已跨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科技创新对铀矿勘查的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只有优先发展科技,才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为促进铀矿找矿取得更大突破,实现我国铀矿勘查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现就我局铀矿地质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紧紧围绕我局“十一五”找矿任务和铀矿地质勘查中长期发展目标,“北方主攻砂岩型,南方扩大落实硬岩型,着眼大型、超大型”,坚持以人为本,加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完善“管、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工作机制,逐步建立新的科技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使铀矿地质的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为铀矿勘查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确保完成铀矿资源储量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创新引领原则。紧紧围绕《“十一五”铀矿勘查规划》和《铀矿地质科研“十一五”计划实施意见》确立的方向和目标,将创新作为铀矿地质勘查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铀矿找矿技术发展方向,积极支持原始创新,加大力度推进集成创新,深化拓展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铀成矿理论和找矿技术方法研究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支撑铀矿勘查成果跨上新台阶。
    2、面向实际原则。坚持科技发展与铀矿地质勘查发展的总体目标相协调,坚持技术创新与勘查能力相适应。面向核地质实际,在50多年来前人已形成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中国的地质构造背景、铀矿地质勘查历史背景和特殊的地质勘查体制,突出集成创新,突出基础应用研究,突出重点找矿类型和关键技术研究,逐步形成适合指导我国“十一五”后三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内铀矿勘查的新理论和新技术。   
    3、优势互补原则。地勘、科研单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充分挖掘和整合全局科技资源,并积极借助相关高等院校科研能力,聘用高素质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利用先进设备,强化管、产、学、研相结合,博采众长,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加快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三、发展目标
    对全国铀矿床及其成矿环境、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开展新的整体性、系统性评价,形成指导新时期找矿的主导性理论,建立更为科学的全国铀资源潜力定性和定量预测系统;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砂岩型铀成矿理论,建立系统的找矿模式,在北方再实现新的找矿突破;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等热液型铀矿成矿理论和攻深找盲技术有新的发展,在南方重点矿田及其外围和深部勘查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找矿领域进一步拓宽,铀矿类型有新的发现,探明的铀资源形成新的区域分布格局;新增一批经济可采的铀资源储量,储备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铀矿床,获得一批国家级科技奖励的成果,培养出一批在国内甚至国际同行中都有影响的科技人才,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铀矿资源储量大国,同时成为铀矿地质科技强国。
    四、优先主题
    (一)成矿理论研究
    1、开展大陆构造动力体制和重大地质历史事件与区域铀成矿作用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注重古陆块聚散离合的时空间演化与铀成矿作用及其分布之间的关系,大陆活动性和稳定性与铀成矿作用及其分布之间的关系,不同沉积间断期/不同沉积旋回与铀成矿作用的关系,不同构造体制转折期和转折部位的形成与铀成矿作用的关系,华南多期拉张构造、多期次花岗岩侵入、多热源活动、多期次基性岩浆作用等特殊地质事件的形成与铀成矿作用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
    2、开展主要铀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式研究。深入总结我国主要铀矿床的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在深源成矿作用研究、深部成矿地质作用特征研究和深部找矿标志研究、规模性铀成矿期次划分、大断裂构造和韧性构造与铀成矿关系、垂向断裂与层间构造复合成矿、产铀火山盆地和产铀花岗岩体中的成矿构造研究和热流体活动中心成矿作用研究、深部第二成矿空间预测、热液型铀矿特大型铀矿床及矿集区预测、沉积盆地还原物质和有机质以及油气与铀成矿关系、铀及伴生元素沉积富集机理等方面出一批创新性的理论成果。建立全国主要铀矿床成矿模式、系列典型矿床式和具有较强实用性的铀矿找矿模式。
    3、开展热点铀成矿作用研究。在对我国华南地区区域及矿床成矿作用研究的基础上,综合集成构造(应力场)、流体(蚀变场)和地球化学(元素场)特征和信息,研究由热点作用引起的构造应力、流体活动和元素叠加中心,对古热点活动进行空间定位,构建热点铀成矿作用过程,形成指导我国南方新一轮铀矿勘查的应用型成矿和找矿理论。
    4、开展特大型砂岩铀矿床超常富集机理研究。从微观到宏观,系统总结东胜式特大型砂岩型铀矿的成矿过程和成矿机理,系统研究东胜式特大型砂岩型铀矿床超常富集机理和条件。
    5、开展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模拟研究。在研究砂岩型铀成矿机理的基础上,采用实验室模拟手段,开展砂岩型铀成矿作用过程中有关铀的溶解迁移、沉淀富集、矿后叠造以及保矿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对成矿作用过程进行探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
    6、开展对新地区、新类型铀矿和找矿前景的探索性研究。在继续加强已有铀成矿带(区)成矿远景研究和预测的同时,要加快推进另外“八大探索区”的铀资源潜力研究评价,即加紧对满洲里—额尔古纳地区、松辽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准噶尔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巴丹吉林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康滇地轴、西藏冈底斯构造带等进行铀成矿前景研究和预测;要建立“沉积盆地系统勘查”的概念,研究沉积盆地沉积成岩型中泥岩型、砂岩型铀矿和后生改造型中的非地浸砂岩型、煤岩型铀矿、遭后期构造严重破坏的“留式”砂岩型铀矿;另外,还要研究不整合脉型、伟晶岩型、磷块岩型、黑色岩系铀矿等类型的成矿作用与找矿前景,为开辟新的铀资源勘查和开发基地做前期准备。
    (二)勘查技术研究
    1、开展古构造-古建造-古气候重塑与砂岩型铀矿床定位识别技术研究。研究沉积盆地含矿建造形成期及其之后的古构造运动发展演化过程、不同改造样式和发育程度及其空间展布规律;重塑盆地含矿建造沉积期的古沉积环境与有利成矿骨架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恢复重要地质时期古气候的演变特征;全面总结砂岩型铀矿床的定位规律与识别技术,建立隐伏铀矿床的地质预测模型。
    2、开展信息找矿技术研究。建立华南地区重要热液型铀成矿区带多源地学信息数据库,开发研制热液型铀矿GIS评价系统,重点是基于GIS的热液型铀矿技术资料处理及信息综合集成技术、深部成矿信息挖掘技术,使浅部及深部点状信息、孔间信息、线状(带状)信息等综合成深部块状找矿信息,建立热液型铀矿评价预测模型和数字找矿模型。 
    3、开展热液铀矿深部构造定位及应力场恢复技术研究。应用铀成矿构造应力场恢复与成矿构造预测新技术,对我国华南老矿区及其外围开展铀成矿预测试验研究,并将该方法应用到未知区段的研究,为新的远景区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4、开展热液型铀矿深部流体-蚀变定位模型研究。通过对热液型铀矿蚀变组合类型、蚀变专属性等研究,构建不同尺度的热液型铀矿深部流体-蚀变定位预测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工作区进行成矿预测和深部盲矿定位研究。
    5、开展攻深找盲的系列物探技术方法研究。对不同地区和不同铀矿类型,因地制宜并有选择性的开展复杂地形条件下非常规地震勘探技术、非线性区域物(化)探成矿信息提取技术、铀成矿深部定位的高精度磁法探测技术和电磁勘探技术、大深度的井中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航空放射性测量定量解释方法技术以及车载伽玛全能谱测量方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6、开展钻探技术研究。开展绳索取心技术与不提钻换钻头技术相结合的钻探应用技术研究,并研制与之配套的高效率、长寿命钻头;进一步研究在非均质岩层、泥岩层钻进中金刚石复合片钻头的使用效果和前景。
    五、主要措施
    1、加强科技创新的领导工作。各单位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应结合本单位实际,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建设既发扬优良传统又充满时代精神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单位文化。
    2、努力培育科技创新机制。针对我局和各单位实际,在资金投入、项目评价和激励策等方面积极探索科研工作新机制,强化科研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发展。
    3、大力建设高素质科技队伍。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理念,制定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加强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大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积极打造有强大攻坚能力的科技创新团队,不断提升我局整体科研实力和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
    4、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和参加国内外相关科技合作项目及学术交流活动,密切跟踪国内外先进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动向,开拓科研思路,促进科技创新。
    5、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坚持科技创新必须依托科研项目和勘查项目的原则,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的顶层设计,重点抓好科研课题研究方向、核心内容和技术思路,严把项目立项、实施、总结验收、成果应用等各个环节,保证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

    6、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应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转移、保护和利用的机制,逐步建立符合国家法规策、产权归属清晰,既有利于国家和集体,又能充分体现单位和个人智力劳动价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积极申报技术专利,并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工作,努力推进科技产业化的发展。

 

网站主办:中陕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宣传部
地址:西安市航天基地航天大道396号
电话:029-62818148
邮编:710100

中陕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宣传部承办
版权所有: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  中陕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未经允许任何人在任何媒体不得擅自转载和引用本网站的内容
建议使用1920X1024以上分辨率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陕ICP备15016536号-1